Company Information

3000万票房的低调胜利:《边境风云》口碑反弹

 

    8月的电影院看上去有点惨不忍睹。站在国产电影保护月的尾巴上,《听风者》、《消失的子弹》票房还不错,口碑都是中上。《河东狮吼2》、《Hold住爱》、《我爱灰太狼》等电影在网站上打分都是2到3之间,但是不妨碍张柏芝和杨幂的卖座。于是,当《边境风云》的海报出现在影院时,挑剔的观影者想当然地觉得这是个不用期待的片子:孙红雷有《战国》和《我愿意》的前科,电影上不甚有保障,王珞丹当女主角让人心里没数,“一年32场”演唱会的杨坤忽然出现在电影里,有某种奇怪的不适应感,“边境风云”四个字看上去则面目模糊。

    就在“双侠”来袭,《边境风云》快要下片时,这部电影的口碑却终于在网络上发酵出来,影评人给了各种盛赞,看过的人都说这是“少见的国产电影佳作”。相比同期电影,从总体票房和影响力来看,《边境风云》似乎是失败了,但在排片量非常少的情况下取得口碑和上座率,它又胜利了。而观众们盛赞它,期待的是更多让国产电影以“非脑残”面目出现的可能性。


“说是科恩没发挥好的片也成”

    《边境风云》得到最多的评价就是:“不像国产片。”看过了太多外国电影的影迷可以找到很多经典电影元素:电影分章节,这像昆汀;气氛和犯罪元素像科恩;大叔和萝莉的爱情像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。

   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它的结构:故事被拆成了四部分,时间顺序被打乱,叙事和剪辑都变得迷人起来。观众不是没见过紧凑而情节丰富的国产电影,比如宁浩的疯狂系列,但那些通常上来就给你满满当当的信息和紧张气氛,《边境风云》却显得气定神闲。第一章《狗的故事》进展得几乎缓慢,女孩因为狗表现异常而发现隔壁可能有毒品,她的观察和试探被一步步细致地表现出来,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台词,甚至让人担心,导演还不着急说明是在干什么。之后的三章节奏不断加快,中缅边境,孙红雷饰演的毒贩在一场交易中意外碰到目击者小女孩,因为不想灭口而带她回到缅甸。女孩的父亲因此卷入一场灾难。因缘际会之下,毒贩有黑社会的厮杀故事,父亲则苦苦要找回女儿,女孩和毒贩相爱了,最终毒贩还要和警察较量。多条线索被切成不同的小故事展现,最后聚到一起呼应第一章缓慢而微妙的叙述。

    叙事方式和漂亮的故事让观众惊喜,网络有评价:“演员都换成老美,色调再调一调,说是科恩没发挥好的片也成啊。”故事本身则被观众认为很“带劲”,贩毒故事、黑社会政变、连环局、血腥、悬疑、爱情,都在一个故事里被充分展开。孙红雷许久不演黑社会,这回被认为“只比杀手莱昂差一丁点”。

    在“双侠”上映之前,《边境风云》是豆瓣电影“正在上映”里唯一打分超过7的电影,在微博上搜片名,几乎都是好评。口碑似乎来得有点晚,当时代周报记者去联系采访时,片方的宣传有点惋惜地说:“都快下片了,到见报了不知道电影院还放不放呢。”


十三年,三部电影

    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个人:程耳。这名字让观众觉得陌生,反倒是监制的名字很响亮:宁浩。

   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导演系的程耳,毕业之后的十三年里只拍过三部电影:1999年的《犯罪分子》、2007年的《第三个人》,以及这一部《边境风云》。《犯罪分子》是他的本科毕业作业,拍出来后颇受好评,参加了多个国际影展,直到2003年的纽约大学电影节,电影学院看来看去还是让他带着旧作去参展。毕业之后程耳却没有急于去拍电影,拍电视剧、拍广告,最重要的事情是埋头写剧本。程耳对写剧本有一种本能式的爱好:“就是喜欢写字,就像我喜欢抽烟一样。”其间也有人带着别人的剧本来找他当导演,但项目不好,他都拒绝了:“我一直没有轻易地拍,我始终还是想坚持一些东西。对于电影这事儿还是抱着一个比较严肃的态度。”

    毕业后的第8年,《第三个人》公映,主演是高圆圆和徐铮。这是程耳的第一部电影长片。当时宣传口号是“首部国产惊悚黑色电影”、“要把高圆圆从‘花瓶美人’的尴尬境地中解救出来,将其打造成前所未有的高圆圆”。《第三个人》没有给观众留下印象,评价则是明显的两极。喜欢的说“伤痕电影”、“平静难得的悬疑”,不喜欢的直接说这是“烂片”、“不知所谓”、“别拿惊悚糊弄人”、“别以为会写散文就会拍电影”。程耳对各种评价都很淡定:“我个人更喜欢上一部电影,这只是个人的喜好,某些东西更能打动我。《第三个人》放映的时间也不对,当时的观众可能还不太接受那种形式。”

    2010年,《边境风云》的故事开始在他脑中成形。程耳答不出“灵感来自何处”这种问题:“就是有了一个想法,写下了第一行字,然后就写下去了。”程耳不但独立完成了剧本,当了导演,剪辑也是他自己剪的,还专门给主题曲写了一首歌词。彻头彻尾都是他在主导,个人审美明显。


邻居宁浩

    这部电影最终能走上大银幕,不得不提到那个响亮的名字——宁浩。宁浩最初对程耳的印象来自他广受好评的毕业作品,他的评价是“震惊了”:“这是一部非常有个人气质的市场化电影,一般学生作品都会流于表面技巧,但是他的作品特别成熟,是我看过最好看的学生毕业作品。”

    他俩的认识同样来自电影:“宁浩的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他解决了中国电影一直以来的两个问题:一个是制作,一个是市场,说白了就是叫好又叫座。”

    程耳和宁浩在一个小区,经常有机会一起活动,渐渐熟悉起来。程耳有一次在会所的游泳池里跟宁浩讲起了这个故事,宁浩很喜欢,两人便一拍即合。宁浩也第一次做起了监制。

    有了宁浩,《边境风云》的诞生顺利了很多。上一部电影市场反应不好,新片的投资成了很大问题,有了宁浩,投资解决了,宁浩也帮着磨剧本找演员。在电影上映之初,“宁浩”也是最大的幌子,记者们更愿意去问宁浩问题,问他为什么做监制,甚至还在借机总结《黄金大劫案》的得失。真正的作者程耳在一开始就被忽视。


不要低估观众

    制作成本是1000万元,目前程耳拿到的票房数字大概是3000万元。尽管有人觉得这是一部被忽略的电影,但目前的结果并不算差。

    《边境风云》的排片非常少:几个网站打分都在3分左右的《Hold住爱》第一天上映的排片是20%,而《边境风云》最高只有9%。在这种情况下,《边境风云》所收获的票房已经比程耳当初想的好多了。他认为《边境风云》的效率高:“如果你找到资料可以去计算,根据排片的比例算票房,应该能得到一个更加公平的结果。比如《河东狮吼2》排片是多少,排了多少天,票房多少。假如它排十场我排一场,让我跟它比票房是不合理的。有十个厅在放它,我只有一个厅,我卖100万元和它卖1000万元效率是一样的。”

    《边境风云》几乎看不到宣传和营销,3000万元票房是观众自己走进电影院去看的。“口碑好”是程耳收获的另一个惊喜。程耳经常在微博上刷电影的关键词,发现了很多让他高兴的评论:“观众的反应是有些让人意外的。很多评论非常有水准、充满智慧。”他印象最深的一条是:“《边境风云》告诉我们,贩毒毁一生,加班害三代。”“观众其实很厉害,我们可能需要反省一个事儿,就是我们确实低估观众了,我们总是为了票房而忽略观众其实本来有品位。现在观众什么都懂,他们看很多片。我一直认为观众需要更有品质的东西,只是没有东西可以证明。《边境风云》的口碑至少可以部分证明,观众需要的不是那么粗陋的东西。”


要做乔布斯,不做三星

时代周报:观众会觉得演员阵容乍一看没有信任感,或者觉得很奇怪。

程耳:我觉得一点都不奇怪。最先确定是孙红雷,他很喜欢剧本。当时王珞丹跟孙红雷在上海拍《男人帮》,我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演这个女孩的演员,就去上海和王珞丹见面,觉得她的状态比较理想,很快就确定下来。最后王珞丹确实演得不错,这个角色我不认为有什么斯德哥尔摩症这回事儿,她的难演在于,她每一次出场、每一句台词都要给观众一个结果,都有一个很长的心理过程。王珞丹能演成这样安静从容的,我觉得很好。

    杨坤当时是前一个演员有问题,突然出状况又必须要拍,随便抓的一个人。当时还不知道会有《中国好声音》。我真正惊喜的演员是张默,张默显得很成熟。我觉得阵容没问题。

时代周报:观众拿这部电影跟昆汀、科恩、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相比,你怎么看?

程耳:最挨不着的就是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。其他的,大家有比较相近的语境。我喜欢的导演比较多,排在最前面的……永远是黑泽明吧。其实大家可以说像这个像那个,我认同吗?我想在我受教育的阶段一定受到很多导演的影响,而导演和导演之间也存在语境上比较相近的这种情况。

时代周报:很多中国导演自己编故事都做得一团糟,大家对你自己当编剧这件事很惊喜。你觉得写剧本靠的是什么?

程耳:我个人比较喜欢写字。这只是个人习惯,也没有为什么。我觉得任何东西都是天赋,这是一种感觉。让我自己归纳我说不出来。尼采说,我其实没有想,我做不了想的主语,我完成不了想这个动作。真实的情况是这个想法向我走来。这个跟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”是相通的。我写第一稿都很快,一个电影剧本通常两周到三周,接下来反复的修改会比较耗时间。

时代周报:最后一定要让毒贩死去,有道德正确这样的因素干扰吗?

程耳:写剧本的时候你已经在权衡很多东西,我觉得或多或少总是会有,因为写一个最终通不过的东西没有意义,所以本能地,我会让他最后死了。有些东西你没有办法改变,需要的是智慧,孙红雷既然要死,那我就想怎么让他死得很有价值。我不认为让他跑掉的结局会比现在要好。

时代周报:很多人觉得《边境风云》台词少,开篇缓慢这些是很“逆天”的。

程耳:这个其实是把握一个平衡。其实我觉得我已经妥协了很多了,很兼顾观众的趣味了。我给了他们孙红雷,给了贩毒的框架。

    有一个很值得探讨的事儿,创作者和观众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?最省事的方式就是妥协,做一个貌似很严谨的市场调研,听听观众需要的是什么,在观众需求的基础之上把产品做出来,这是三星的方式。但是乔布斯不这样,乔布斯从来不做市场调研,他以自己固执的品位去决定引导观众的需求。他觉得他需要的大小是这样的,功能是这样的,所以最后他做出了iPhone,对于电影也是这样。

    实际上《边境风云》这次被扔到这样一个环境里,是非常无助的,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它。但是最后观众挺它,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,说明创作者和观众之间其实是相得益彰的,你如果给得高一点观众接受也会高一点。微博上有个人说:“当我的智力和品位就要被一堆国产大片拉到谷底的时候,《边境风云》出现了,让我看见了希望。”

    我觉得这确实说明了观众和电影之间是互动的。你总是给他看一些很二的很傻的东西,大家的品位会一起下降的。所以我觉得可以做一些尝试。其实在《边境风云》里也只是做了一丁点尝试而已,把故事慢一点说,把故事藏得深一点,形式上做得更大胆一些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我觉得不管最终票房是多少,这是一个成功的电影,这是让我很欣慰的地方,是对我这么多年坚持的回报。现在这些东西恰恰得益于这种坚持。


返回>>



北京小马奔腾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
Beijing Galloping Horse Media Co.,Ltd.
京ICP备17049898号